2010年8月5日星期四

围篱社区物语

围篱社区物语
线装情结:
2010/07/14 3:43:21 PM
●温任平

“围篱社区”(gated community)近10年来蔚然成了大城市宅区设计的风尚,值得吾人重视。之所以值得吾人重视,因为都市人不知什么时候把围篱与外加的监管系统,视为社区的“价值”。围篱社区高尚(高级),住户是小富或小富以上的人家,能跻身这种社区等同向外宣告自己的经济能力优厚,即使不是富贵中人,亦庶几近之矣。

房事EQ不一样

只有极少数人住得起皇宫,也只有极少数人有资格住进官邸,排在第三的选择当然是豪宅,在吉隆坡能称得上豪宅的至少耗资1000万令吉,而这只是一般豪宅的行情,超豪的城堡价格过亿。上班一族可能只供得起两房一厅的公寓或三房一厅有电梯上下的共管公寓,有些人住在公寓内心安理得很,有些人却住得或气愤或哀怨。每个人的房事EQ都不一样,香港电台总监作家梁文道无意购屋而以租房为乐,这是少数中的少数。吾友何则栋说:“每天爬6分钟的楼梯,才回到自己的家,那种感觉真好,是有点喘,我是疾步而上,像喝了酒,醺醺然,红血球与供氧量同时增加。这是我的保健法。”人在公寓没感到委屈,反而活出自在来,这也是少数中的少数。梁何两人的房事EQ都很高。

象征身分社会地位

大多数人可不一样,他们“坐这山望那山”,总觉得住单层排屋不够双层排屋光彩,而双层排屋的拥有者,又艳羡别人的独立洋房。围篱社区成为时尚,有人觉得自己身处的传统住宅区不够体面。不知在什么时候,监狱改良版的围篱社区竟然成了身分与社会地位的象征。

房地产商为了取得溢价优势,构思出围篱社区这样的设计,可谓一绝。楼宅原来值100万,加上围篱或围墙之后,屋价可轻易调高三成甚至更多。屋业发展商涨价的理由是通过它的设备(如闭路电视),外人进入社区受到限制或管制,保安措施的加强意味着社区犯罪率的减低。英国法学教授莎拉布兰迪(Sarah Brandy)指出房地产以改善保安为名,真正的动机是借此拉抬屋价。莎拉申明社区的公共空间被剥削,隐私权受到侵犯,监管的渗透性对社区住户的安全构成另一种威胁。

保安人员对社区住户的生活习惯(什么时候晨运与溜狗,什么时候上床就寝)、作息状况(8时30分上班;傍晚7时30分回家,中间有11个小时家里只有两个老人与一名外籍女佣),活动的日程与性质(星期日上教堂,每隔两周举家返乡4天),来访的亲戚朋友与他们的资料(保安人员记录了他们的身分证号码),读过傅柯(Michel Foucault)的《The Eye of Power》与《Discipline and Punish》的人,会感到悚然以惊,因为“微细权力”可以在人们不觉察的情况进入到人们的生活肌里去。边沁(Jeremy Bentham)在《全视建筑》(Panopticon)一书对制度化的凝视(institutionalized Gaze)有令人震惊的析论,监狱与医院的设计参照了边沁的理论,并且让这种“巨灵投视”合理化、合法化。无须任何武器,没有实质暴力,一个社区便屈服于第三者(无谓人)的权力凝视之下,有没有想过“贼喊捉贼”或“祸出萧墙”的问题啊?

共管公寓也有类似围篱社区的监管系统,包括保安人员的巡逻,两者真正相较,你会发觉共管公寓的监管松懈许多。城市规划师张继忠告诉我,如果共管公寓某单位要搞小型派对,把外头的女孩带上来不难,他说有些好色之徒甚至把风尘三侠都携上楼独享,保安也没发觉。

设计源自需求,迪斯尼乐园是假象,它是真正乐园的“拟像”(Simulacrum)。住户需要安全保障,住宅设计师把这种心理需求变成消费需求,并通过媒体广告令人眩惑的语言进一步使这种消费成了趋尚,把刻板产品变成“标准包装”(standard package)。

社区融汇交流不利

围篱社区对城市社区的融汇交流不利,莎拉教授认为这类社区设计使都市人口分化,贫富悬殊的态势更为触目。就法律的角度来看,从共管公寓到围篱社区的管委会(management)自订规矩,水费底价比政府规定加了一倍,并向住户索取从保安、维修、到休闲的各种额外费用,这已不仅是剥削住户,也巧妙地侵夺了地方政府的公权。有些社区里用作暇里休闲的旷地后来建了一间小型超市,访客的停车位被管委会“据为己有”,租给住户停放第二部车,这都逾越了权限。都市人逆来顺受惯了,久之也就忘掉自己应该维护的权益与权利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