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0日星期二

文学议题化

文学议题化


<静中听雷>2000/08/06

温任平

文学园地提供的是三菜一汤的例餐,这三个菜是诗、散文、小说,不一定润喉润肺的汤是文学评论。当然这里头也可以出现散文诗,或近乎诗的散文,甚或散文与小说难辨的雌雄体,但三菜一汤的“体制”基本上不变。

这种50年不变的格局,就我看始终是要变的。这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一些声音会选择文学的渠道表达出来。於是乎我们在文学园地读到了立百病毒、广东义山等事件的反映。换言之,时事进入文学的场域,社会现象通过文学处理得以反映,当然,怎样化朝尸烂报的新闻为永恒持久的人性主题是面对作者的最大挑战。

是的,三菜一汤的“纯文学格局”是在蜕变中。文学园地开始讲究包装,这包装应该有别於过去那种既轻又薄的所谓美工设计∶这儿替一首诗画细框,那儿贴一丛花花叶叶为报屁股补白的旧式编排已经不够in了。文学版面会出现插画,会以色调轻重突出作品,某些标题可以放得很大(广告部的人会说那是浪费版位那种大),字粒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囿限於宋体楷书黑方,能加强视觉效果的其他字型都派上用场。

以上所述的变革,其实是外表形式的变,像食物的诉诸美感,所谓“色香味俱全”,美感即是烹饪学的“色”,文学版不仅要编得悦目,更要编得醒目。

不过,更重要的变革仍是内容/意涵的变,那就是文学的议题化倾向。前面所说的把时事带进文学,如果焦点集中,便可辐凑成一重要议题,断简零篇式蜻蜓点水式的呈现还不足以言议题化。

何谓议题(issue)? 经济风暴是议题,全国大选是议题,摇头丸是议题,霾害也是议题,这些议题虽然表面看来与文学无关,却可构成文学作品的血肉。当然,文学的定位,文学史的纂写,文学思潮的辩诘,文学生态的变化消长,从断奶到经典的讨论,都是重要议题,而且是关系到文学本体的议题。

70年代在台湾文坛掀起的现代诗论争,乡土文学的激辩,是中国时报这副刊主编高信疆舍三菜一汤的老格调,先後推出来的热腾腾的生锅与炙人舌苔的蒙古烤肉,他成功地把文学议题变成文化课题。高信疆被杜南发称为“纸上风云第一人”实非过誉。理想的文学组稿,不仅能吸引到文学读者,也要能吸引到文化研究者,社会学者的关注。文学议题化是文学与社会互动、挂钩之道,当然做得过火了,就可能把文学变成propaganda,陷入泛政治化的窠臼。过犹不及,这是作者与编者都得留意的。

没有评论: